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西藏大学赵俊猛教授受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作者: 时间:2024-12-27 点击量:

(通讯员 郑勇)12月26日上午,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熊熊教授和郑勇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西藏大学教授赵俊猛来我院进行访问,并以《羚羊计划及进展》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学院部分研究生和学院教师现场聆听报告,报告由郑勇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编辑_20241226204319

赵俊猛教授首先回顾了自2003年以来持续推进的羚羊计划,详细介绍了该计划在青藏高原布置的多个线性台阵和面状台阵。羚羊计划成功确定了青藏高原下方印度板块的地边界,其碰撞边界大致沿塔里木盆地西缘至喜马拉雅东构造线一线延伸,且俯冲角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大,俯冲的水平距离由西向东逐渐缩短。

随后,赵俊猛教授分享了羚羊计划在高原内部的重要发现。他在高原内发现地球内部最大的板块碰撞破碎区。碰撞破碎区的S波速度较南部的印度板块和北部的欧亚板块低5%,温度较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高300K,相对较软,导致地形变化缓慢。此外,赵俊猛教授在柴达木盆地发现了双层下地壳结构,推测这一现象可能源于碰撞区物质向北逃逸所致。

微信图片编辑_20241226204445

在动力学模型部分,赵俊猛教授详细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南北天山及准噶尔盆地的动力学特征。他指出,塔里木盆地向南天山方向俯冲,并通过研究结果建立了“层间插入消减”这一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由洋-陆俯冲向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以及中国西北部微陆块群的接触关系和活动规律。赵俊猛教授还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向东天山下方俯冲的过程,并解释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运动学证据,这一旋转不仅导致了塔里木盆地和天山、青藏高原各段的俯冲差异,还加速了西部水汽通道的关闭。

赵俊猛教授进一步指出,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旋转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与塔里木盆地的直接碰撞及巨型碰撞区内部的变形。这些发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体系与青藏高原的协同演化规律,并提出了地球深部过程制约地表地形起伏和资源环境变化的圈层耦合模型。

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对赵教授的报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及其相关动力学研究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和探讨,期待能够深入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地空公众号
  • 教师服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
Tel : 86-27-67883251
Email:wtb@cug.edu.cn